《假如》一文的教后反思
孔顺开
初教《假如》一文时,上课伊始,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。恰巧那天停电,计划泡汤,灵机一动,何不来一下“范读”呢?于是,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,声情并茂地朗读。不一会儿,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,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。一口气读完了全文,看看我的学生,有的还沉浸在关爱、帮助弱者的愿望之中,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,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……多感人的一幕啊,我并告诉学生,等他们理解了这篇课文,也一定读得象老师一样好,甚至超过老师,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。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!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。我心旌不禁一颤:好一个范读,以情激情;好一个范读,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,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。
我激动不已,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。我怀旧,我感悟——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!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,教师的范读在语文课堂上渐渐走远,几乎销声匿迹……我不禁陷入了沉思,让我重新去审视“范读”。
教师精彩的范读,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,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。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,高尚的情操,美好的向往,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,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。阅读,没有感情的投入,是得不到回报的,或回报甚微!这情感的投入,情感的熏陶,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我们当然不否认多媒体朗读的示范作用,但它仅是一种辅助性手段,它是无法替代教师的范读的。按心理学所说的“范型启发”,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多媒体朗读更为直接,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。在阅读教学中,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,学生可以视其人,闻其声,悟其情,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、神情、情感,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。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,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。
教师的范读不仅是照本宣科,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。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,必须给听众更多的东西,是他们用眼睛阅读文字时所得不到的东西,使听众跟随着朗读者,更快地、更直接地进入作者提供的情境,进入作家敞开的内心世界,这是教师范读的基本要求。如果教师连课文都说得平板吃力,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产生什么兴趣呢?所以,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,一定要备好范读课,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。学生沉浸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受到的感动,可以说是一般的讲解分析难以弥补的。即使作品使他感动而哭,他的内心也是极其愉悦的。
教师范读成功,可以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,真正实现文学作品对人的心灵净化。同时,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会自然膨胀,“润物细无声”,哪里还需要老师强求,他自己就会想读。